close

史蒂芬. 霍金 (Stephen Hawking)  2018年3月14日長辭人世。

 

那天我在台灣這端,十指緊扣,默哀祈禱。想起這部看兩遍的電影-愛的萬物論(The Theory Of Everything),由霍金前妻潔恩. 懷爾德. 霍金 (Jane. Wilde. Hawking) 所寫的自傳改編而成

既然是改編,就不該直直追究它的真實性,沒有任何回憶錄能夠還原真實,透過回想描述能寫下的,通常都是當時主觀的一個畫面,或某個氣味,彼時他的語氣,一個聲音的停頓起伏,一瞬間眼神的銳利。真正留下的,其實是靈魂的餘味,架空在真相上,成了彼此的平行時空。

 

這樣的改編,對我來說,依然無損記憶流沙淘洗過後的純粹,整部電影從前妻角度出發,年輕男女的遇見與吸引,綻放煙火在青春校園,愛的泡泡在草原上兀自旋轉,越轉越快,手拉手畫成一個圓。愛因斯坦不是說過嗎,當速度與光速相當時,時間是暫停的。也許每當Jane 遙想起當年時,所有的畫面皆如光速般在放映。

上大學後,我有時會對比較親密的身邊人說,以後要做個科學家。最初講的還有點害羞彆扭,隨著自己著墨努力,尋找方向,途中當然也迷惑恍惚過,但這麼多年過去,竟也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志向,坦坦蕩蕩,毫無矯情。可是,認識我的人,都會對於這個宏願投以莫名的眼光。首先,我從來都不是什麼名列前矛,聰明絕頂的資優生,加上,向來我的文科比數理分數要好的多,喜歡寫作閱讀,偏好藝術美學,他們一點都不懂我這人怎麼會跟科學研究摻上邊!


科學與藝術是一體的。這事我也對好多人說過。

藝術是感性的展現,科學則是理性思維的表率。可如果你仔細推敲過一幅畫,拆解一首曲子,聽過色彩學理論,甚至略懂攝影技巧,都不難發現,什麼感性爛漫,骨子裡跟本是一堆精準的算計與反覆的排版練習。反觀科學,硬邦邦的數據,複雜艱澀的學術,前前後後都只為了應證一件事實,且實驗作法需世界通行可被重複性的。而想法卻不是,最初的那個假說,可以充滿想像,宛如天馬行空,仍具有可執行驗證的空間。

電影中的霍金從一開始被告知只剩兩年可活,再Jane義無反顧的嫁給他後,生兒育女,給了霍金持續努力對抗病情的勇氣,兩年成了無限次方的兩年。一邊孩子一邊丈夫,無力分身乏術的Jane,最後讓霍金獨自睡在一樓,省去了上下樓的麻煩與危險。這時的霍金,病況也日趨嚴重,無法順暢的表達,以至於有了一個只有自己聽得見的小世界,在那裡很靜,他開啟了對宇宙研究的想像。

吳爾芙說過,一個女性要寫作,首先要有間自己的房間。我認為,任何一個需創作的人,都應該擁有自己的房間,或者空間。

霍金不方便的身體,與當時更不及時的溝通方式,讓他擁有了一個行走卻仍私密的小閣樓。因為獨立於世讓他內心多彩繽紛,像顆顆炙熱的恆星,充滿熱血感性,才得以掙脫肉體的束縛,得到自由。

最近在忙著建立自己的花草品牌BloomLab,設立這樣的名字,其實非常符合我的性格與工作。在草創的現在,一路都有人給了許多意見與看法,有些人以為我是職業倦怠想轉職,有的人也不懂為什麼我要給自己找這麻煩,她們都心疼著我,要我不要太累記得吃飯等等,給我滿滿正面的鼓勵。

其實我是個倚賴感性而生的人。因為生來擁有某些神經去觸動對世界的雜想,對美的一種直覺,對文字的敏感。一個記憶中定格畫面,就足以構成靈感去創作,也含括了我所想表達的意境。從那幅靈感來源的畫面中,擷取了一抹月夜,拼湊彼時風景的花色,可能是離情別取的友人,或青春矛盾的撞色,皆是為了向過去致敬,獻上一束屬於你的花調。

而科學研究並不是追求真理,而是闡述一件事實。完善的實驗設計能給出一個當初投問的答案,重點在於一個好的假說,從提問出發,到發現真相這段路,其實是沒有路的。只有前人文獻的模糊指點,無論怎麼走都是場冒險,科學怎能不浪漫?

我依然渴望維持我的感性,用同理心去感受事物,讓每個觸動都有溫度,再運用學習而來的理性思維,解構感知。讓我隨時擁有獨立思考,以及去質疑的能力。如同霍金那樣,感性給他對生命的熱忱與追求,對愛的嚮往,與作夢的勇氣,理性則永遠凌駕著他的科學,抽絲剝繭,保持問題的清晰度與單純,才能排除雜念的直搗核心,回答最初的提問。



自20180404

arrow
arrow

    MIn C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